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2021-08-13
Paper: Lewis, W. Arthu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The Manchester School, 22 (1954), 139–191.
I had the honor of presenting this paper at the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Workshop on November 28, 2020.
This article can also be found here: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9382591
刘易斯的这篇文章是发展经济学领域十分经典的研究,虽然很多人或多或少了解二元经济论,但真正细读过刘易斯原文的可能并不多。这篇推文写的很详细,各章的标题并没有遵照作者的原文,而是根据我自己对文章逻辑的理解。推文中还加入了少部分其他补充。文章篇幅很长,读起来可能并不轻松。但我觉得,由于刘易斯的原文提供了一个思考经济增长的大框架,读者在阅读完毕后不仅仅能加深对二元经济论的认识,还能得到许多其他的洞见。
一、引言:刘易斯的经济增长观
(一)为什么要追求经济增长?
刘易斯研究的经济增长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但在讨论经济增长源泉之前,有必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济增长这么重要?这就涉及到了刘易斯的经济增长观。
财富积累并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有人说,财富积累提高了人们的幸福。但其实,财富和幸福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证据表明,富人要比穷人幸福,或者个人的幸福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如果财富增加超过了财富增加的欲望,幸福会增加;如果获得财富后对财富更加焦虑了,幸福反而会少一些。事实上,美国的自杀率比其他国家高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杀率高有可能是和在一个富有的国家中追求更大的成功有关。
但是,就算增加财富会减少幸福,也不能成为反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理由,因为幸福不是生活中唯一的要事,如果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那么生物演化可能早就停止了——没有证据表明人要比猪更加幸福。人和猪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更大的控制环境的能力,而不在于是否幸福。追求经济增长的目的在于,它不断增强人类控制身边环境的能力,因此增加了人类的自由。经济增长帮助人们摆脱了自然威胁(疾病、饥饿),也给了人们更多空闲时间的自由(机器替代人可以减少工作日长度),还能使人类享受更多的人道主义……
有关刘易斯的增长观可以进一步阅读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 2011)的附录。与刘易斯类似的观点在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
(二)如何研究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包括马克思,都认为支付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供给。在这个假定下他们发现,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是有关系的。
到了新古典时期,劳动已经不是无限供给了。而且,新古典时期的经济学家们更加关注价格和收入分配,经济分析模型也不是用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刘易斯认为这种转变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欧洲现实条件的转变,劳动力供给不是无限的了,因此并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所说的支付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即可,工资的决定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二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似乎是自动发生的,所以经济学家们没有太放在心上。
但是,与欧洲不同,许多亚洲国家的劳动力依然是无限供给的,并且经济增长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在新古典经济学盛行的时期,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凯恩斯主义也假设劳动力是过剩的,但这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暂时现象。在凯恩斯的理论中,短期内只要货币的笼头打开了,过剩的劳动力就会变得短缺;而长期内,阻碍经济增长的是储蓄过剩导致的投资收益递减。但是,在落后国家,劳动力过剩是由于资本稀缺、储蓄不足,因此凯恩斯的理论还是根植于发达国家的,无法用于解释落后国家的问题。
所以,刘易斯说,研究落后国家的经济问题,还是要回过头来研究古典经济学家。刘易斯在本文中沿袭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在文中写道:“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问题在于,一个储蓄率本来低于4%或5%的国家,是如何转变成一个储蓄率超过12%甚至15%的国家的?”
二、二元经济模型的设定
刘易斯将经济分为两个部门——维持生计部门(subsistence sector)和资本主义部门(capitalist sector)。维持生计部门主要是传统农业部门,在落后国家中,比较发达的经济部门也就是传统农业部门,在后面中,作者也主要用传统农业部门的特征来描述维持生计部门。资本主义部门是指经济中使用可再生资本(reproducible capital)的部门,比如机器设备,生产工人用这些机器设备进行生产,产品按照他们工资之上的价格出售。
实际上,任何一个经济都不是明确地被划分成这样的两个部门,用原文的话说,并不是所有资本家位于一个孤岛上,孤岛周围是由工人组成的汪洋大海。资本主义部门和维持生计部门本身就是可以不断细分的,比方说,农业中大多是传统农业,但也还有少数高度资本主义化的种植园;矿业和电力业大部分是原始的技术,但也还有少数高度资本主义化的工业。作者并不区分不同行业,而仅仅是抽象为两个部门,传统农业、原始工业等都是维持生计部门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工业等都是资本主义部门的组成部分。
这种抽象在许多理论研究中都存在,至于为什么可以将不同行业中资本主义化的部分抽象为一个资本主义部门,许多理论所提供的解释是,竞争使得资本的收益趋于一致,因此在不同的行业中边际利润是相同的。但刘易斯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在落后经济里,知识是稀缺的,资本家从事某一行业的经验和知识越多,就越会往这个行业进行投资,并且固守这一行为,导致经济总是不均衡的:一些部门投资过多,一些部门投资过少。同时,金融机构对不同行业的贷款利率也是不同的,因此资本均匀流动的趋势难以产生。但尽管如此,作者关注的是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部门是如何扩大的、投资和储蓄是如何增加的,而不是纠结于资本主义部门内部不同行业发展的区别。因此这种做法对于大主题的研究有益无害。
(一)为什么资本主义部门对经济增长这么重要?
资本主义部门和维持生计部门的关键区别在于,维持生计部门的边际生产率很低,甚至为零或者负数,因此维持生计部门能够在不影响部门总产出的情况下向其他部门供给劳动力。给定资本存量,资本主义部门会吸收劳动力直至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其工资,这一工资大约等于工人维持生存的工资,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出为正。所以,将一个劳动力从维持生计部门转移到资本主义部门是有利于提高人均产出的。
同时,资本家将生产中创造的经济剩余用于再投资创造新资本,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并吸收更多的人从维持生计部门到资本主义部门。于是,人均产出不断增大,资本主义部门创造的剩余越来越多,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这个过程要一直持续到剩余劳动为零时才会发生变化。
由此可以总结出,落后国家经济增长的秘密在于剩余劳动从边际生产率低的维持生计部门不断向边际生产率高的资本主义部门转移,并促进资本主义部门不断扩大,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
(二)维持生计部门真的有剩余劳动存在吗?
在对经济增长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前,我们先花费一些篇幅探讨维持生计部门的特征,一个核心的问题在于:维持生计部门边际产出为零,这是一个合理的假设吗?
刘易斯说,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有人注意到了农业部门中存在一种“隐蔽”的失业:由于家庭的土地很少,因此即使一部分人找到了别的工作,家庭中剩下的人也能耕种好他们的土地。除此之外,临时性的职业中也存在过剩的劳动力,比方说码头的工人、帮人提行李的工人,这个行业中的人远远大于需要的人,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在满足一些偶然出现的需求,即使这个行业当中突然少掉一半的人,也不会产生供不应求的情况。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在为欠发达国家计算时,用犁和耕畜种植100英亩谷物所需要的劳动力大约为14到20人,印度目前每耕种100英亩土地,有偿从事农业的人约为27人,因此印度农业人口中至少有1/4的人力超过需要。”从这个例子中可以发现,刘易斯说的边际产出为零,并不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而是从部门的角度出发。他关注的是,将过剩劳动力从维持生存部门转移出去,不会导致维持生存部门产出的下降,因此边际生产率是很低的。
阿马蒂亚·森(1966)的理论模型进一步阐明了剩余劳动的概念,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模型中描述的农业部门,劳动时间和劳动数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森认为,剩余劳动的存在并不依赖于假定个体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零,因为剩余劳动的量度应当为总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力数量。把农民的产出和农民人口规模联系起来,是默认劳动时间不发生变化,但是即使在边际产量不为零的假设下,劳动力的转移会带来产品价格的上升,激励农业劳动力增加劳动时间,可能维持农业产出不变。因此个体边际产量不为零与存在剩余劳动并不是相悖的观点。
读者需注意,关于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假设,在今天的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中已经有所修正。舒尔茨可能最早对这一假设提出了质疑,读者可以参考《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2006[第一版出版于1964年])中的第四章“零值农业劳动学说”。不过,本推文中暂且不讨论这一假设以外的情况。
需要强调,我们讨论剩余劳动的存在,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部门扩大所需要的劳动力来源,并确认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是能够提高人均产量的。刘易斯说,除了维持生产部门的过剩劳动,劳动力还有以下三个来源:家庭中的妻子和女儿、出生率超过死亡率引起的人口增加、效率提高引发的失业。
(三)剩余劳动的工资是多少?
接下来讨论的是工资问题,既然这些人边际生产率为零,为什么还能够得到正的工资?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时需要支付的工资必然是与原部门的工资相关的。
刘易斯说,这些人主要是家庭仆人(在巴巴多斯,16%的人是家庭仆人),拥有仆人可以凸显社会身份。显贵的人甚至可以保持整整一队的门客,但实际上这些门客只会成为他们的经济负担。除此之外,发展中国家很多商业都雇佣了“通信员”,这些人无所事事,他们坐在机关的门外、在院子里闲逛。
因此,在维持生计部门当中,劳动力的价格是正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取绝于维持生活消费的需求,但直接这么假定太过于武断了。有一种更加客观的标准,劳动力的工资是由农民的平均产出决定的。如果工资低于留在家中就能够得到的消费,他们就不会离开家去寻找新工作。但是,如果农民要交地租,那么这种客观标准就消失了,因为在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地租会将农民的收入调整到仅能维生的收入水平。总之,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处,存在着无限的劳动供给。
实际上,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要高于生存工资,通常是30%,刘易斯做了几点解释。第一,资本主义部门的生活费用比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资本主义部门聚集在城镇,所以房租和交通费用比较高;第二,从熟悉的维持生计部门转移到资本主义部门是有心理成本的。
三、阐述经济增长的过程
二元经济中的经济增长过程,是生产率更低的剩余劳动转移到了生产率更高的资本主义部门;同时,随着经济剩余的再投资,资本主义部门进一步扩大,剩余劳动的转移也不断扩大,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总产出增加。
(一)一些相关的问题
刘易斯首先探讨了一些有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关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仅依赖于投资,技术进步也是增长的源泉。刘易斯说,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导致经济剩余增加和就业增加,这和增加投资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不必进行区分。
第二个问题有关资本积累的动力。在资本主义部门中,资本家不断将获得的经济剩余进行资本积累。这种动力何在?马克思说,这是资本家的嗜好;李嘉图说,资本家只要不贮藏就不会导致过剩,总有部分收入是用在积累上的。
第三个问题有关利润率的下降。新古典经济学假设,资本增长的比劳动力快,所以劳动力会变得稀缺,工资上升,不过刘易斯的模型分析的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不存在这个问题。李嘉图担心的是资源资源是短缺的,土地的稀缺性会导致资本家需要向地租支付越来越多的地租,导致利润率下降。如果城市的规模不变,城市的土地确实是越来越稀缺的,但是农业技术的提高会使农村土地变得不再稀缺,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土地,李嘉图担心的情况还没有到来。马克思认为技术进步会增大资本有机构成而导致失业,但刘易斯说当时的现实是技术进步减少了失业。
(二)储蓄率的提高
既然刘易斯认为资本积累是增长的源泉,那么储蓄率的高低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刘易斯在原文开篇就提出,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是由低储蓄转变为高储蓄,这种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一种解释是人们变得节俭了,但似乎没有证据表明英国10%的上层人物在1800年花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的钱比1700年的少。也没有证据证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储蓄率会随之增加。所以,储蓄率的增加不能用人均收入提高来解释,更好的解释是,储蓄者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增加了。因此,储蓄率的增加意味着收入分配变得更加有利于储蓄阶级了。那么,储蓄阶级是谁?
由于假定了工人的工资是维持生存的最低工资,因此储蓄仅仅有两个来源:地租和利润。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认为,地主阶级倾向把收入用于奢侈性消费而不用于生产投资,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主而言肯定也是正确的。所以储蓄率的增加不能指望地主阶级,储蓄阶级是资产阶级。所以,如果问,什么情况下储蓄率会上升,其实就是在问,什么情况下收入分配能够变得有利于资本家阶级?刘易斯说,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假定刚开始,国民收入几乎完全由维持生计部门的收入所组成,根据定义,在不减少农业产量的情况下,过剩劳动力就足以保证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因此,国民收入增加了,而且资本主义部门也扩大了,资本家获得的剩余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总是提高的。
本推文用一个简单的数学算例来辅助说明作者的观点。假设原来的国民收入中,总收入为$a$,资本主义部门中的总剩余为$b$,那么剩余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就是$b/a(a > b)$,假定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使得资本主义部门的产出增加了$c$,其中增加的剩余为$mc(m < 1)$,而维持生计部门的产量不变。因此,总剩余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就是$(b+mc)/(a+c)$,两者的大小关系为: $$\frac{b+mc}{a+c} - \frac{b}{a}=\frac{(ma-b)c}{(a+c)a}$$ 这个值通常是大于0的。因为在落后国家,$b$相对于$a$而言是很小的,除非增加的剩余占增加的产出的比例$m$非常小,也就是刘易斯文中说的“就业比剩余增加快得多”,才有可能出现总剩余占国民收入比例的下降。但刘易斯说,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况且工业部门技术的进步会使得总剩余占资本主义部门总产出的比例上升,因此总剩余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总是增加的。
这种看法使得人们正视落后国家经济问题的性质,一个国家之所以储蓄里那么低,是因为资本主义部门太小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意味着资本家和其他人收入不平等的加剧,但反过来,并不是不平等程度大就可以确保高的储蓄水平。有些落后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甚至更高,这是因为他们的农业地租太高了,但地租主要用于奢侈性消费,很少成为储蓄。
总结一下,按照刘易斯的观点,只要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开始了,这种扩张就会不断进行下去,而且扩张的速度是增加的,因为用于储蓄和投资的剩余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总是增加的。
四、进一步的讨论
(一)信贷可以创造资本
回顾一下,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部门可以从维持生计部门以生存工资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从而使得资本主义部门扩大,而不会降低维持生计部门的产量。落后的国家往往是缺少资本的,但这不意味着资本主义部门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总是非常缓慢的。这是因为,形成资本不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本和土地,仅仅依靠劳动者的双手就可以形成资本。要生产粮食,我们必须要有土地;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修路、修桥、修灌溉渠道,不用什么资本就可以创造出来。刘易斯举了金字塔和铁路建造的例子,那个时候没有机器设备,几乎凭借赤手空拳就实现了;刘易斯还说,在现代的工业化国家里,适合手工劳动的建筑活动也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以上。因此,劳动可以创造资本,这会成为我们后续分析的重要假设。
落后国家缺乏资本,但是却有可以用于创造资本的剩余劳动力,只要能够雇佣这些劳动力,就能够创造出许多新资本。即使资本主义部门一开始资金匮乏,也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为额外的就业提供资金,主要的渠道是银行信贷。但是由于形成了新的货币,货币购买力膨胀了,而消费品的数量暂时还没有变化,这就要导致物价上涨;但是,随着新增的资本投入生产,消费品的数量也会增加。
这种通货膨胀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当储蓄追赶上投资以至于不再需要依靠信贷的时候,通胀就结束了。刘易斯举了一个数值的例子方便我们理解。假定一年投资100元,每投资100元,每年带来20元的利润,资本家会将其中的10元储蓄起来。第一年,投资的100元全部由信贷提供资金;第二年,投资的100元中10元来自于储蓄,90元来自于信贷……到了第11年,之前已经累计投资了一共1000元,因此当年的利润为200元,其中100元储蓄起来,此时已经不需要信贷来提供资金了,这个时候就不再有通胀压力了。而且,由于形成的资本会增加消费品的生产,所以价格会慢慢下降。因此,为了资本形成的通货膨胀是会自动消失的。不过,作者补充道,如果新货币的流量过大,可能导致公众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对货币失去信任,对信贷的发放还是需要进行控制的。
(二)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实际上,很多落后国家的政府期望将过剩的人力用于资本的形成,政府也确实在很多方面影响着资本积累的过程。政府也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提供雇佣剩余劳动力的资金,并凭借着积累的资本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逐渐使通货膨胀缓和,这一点与前文的私人资本利用信贷是一致的。特殊之处在于,政府是收税的。所以,理论上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在当期就将增加的货币回收。一个极端是,政府将花出去的钱全部通过税收回收,并且人们也愿意接受这种做法,这种情况下,几乎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当然,另一种极端就是各个阶级不愿意接受与政府的再分配,即不愿意为此多交一分钱的税,这种情况下就和私人资本的情形完全一致了,直到消费品的增加赶上了超发的货币,通货膨胀才会结束。
通常情况下,一国政府介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即通过税收能够回收一部分的货币。刘易斯说,二战以来,许多现代工业国家的政府能以税收的形式回收40%-50%的货币,所以尽管资本形成、国防等压力很大,价格水平也没有大幅上升。
一些情况比较好的国家,他们的产量集中在少数大单位,比如矿业、种植园等,从而容易征税;外贸占据了国民收入大部分的也容易通过进出口税来征税。情况糟糕的国家,大部分产品是由小生产者和自给生产者提供的,而且外贸较少,导致了征税的困难。
(三)通货膨胀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影响收入分配,当存在过剩的货币时,价格会提高。有些产品价格增加得多,有些增加得少。政府可能想要进行管制,但有些好管制,有些难管制。从资本形成和防止过大的通胀的角度出发,最好使过剩的货币流入到用过剩货币进行生产性投资的阶级手中,也就是资本家阶级。因此,一个国家如果有庞大的资本家阶级,那么通货膨胀是有助于资本形成的;如果这个国家的资本家阶级微不足道,那么通货膨胀主要会引起对商品和土地的投机。有些政府不愿意看到通货膨胀使得资本家获得用以创造固定资本的额外利润,因为这增加了私人财富,于是,这些政府千方百计地压低工业产品的价格,这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价格管制。但后果是,这些增量货币没有用于资本积累,反而加深了通货膨胀。刘易斯说,如果过剩的货币被贮藏起来,或者通过税收和政府债券回到政府的手中,过剩货币就消失了。但是贮藏是难以控制的,刘易斯的分析中也一直假设不存在贮藏的情况,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各个阶级积极投资政府债券。
如果我们期望通过信贷为资本的形成提供资金,那么最好的适用对象是那些能够快速产生大量产出的部门。如果依靠信贷来建筑学校会产生麻烦,造成的通胀可能会持续很久。像许多农业计划,如供水、化肥、扩大耕地面积等,都可以将新增的资本迅速转化为实际的产出,那么这些计划就值得增加货币供给雇佣闲置的劳动力,而无需担心可能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四)刘易斯拐点
前文的分析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即存在剩余劳动供给,但这种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根据作者的观点,只要资本主义部门被建立,就会一直扩张下去,资本家的剩余会不断提高,剩余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也会不断提高。总有一天,剩余劳动会消失,劳动变得稀缺。此时,刘易斯拐点就达到了。
但是,也有一些其他原因会导致这一进程还没有全部结束,就已经停止下去。其中不乏有地震、疾病和社会革命等原因,但作者探讨的主要是经济原因。在这些经济原因下,虽然存在剩余劳动力,但是实际工资已经变得非常高,以至于资本家的利润下降,用于投资的部分不断减少。第一种情况,资本积累使得维持生计部门的劳动力发生了转移,如果资本积累的速度大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从而使得维持生计部门的人数绝对地减少,那么就提高了维持生计部门每个人的平均产量,当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明显时,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就要被迫提高了。第二种情况,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有可能使得不同部门间的贸易变得不利于资本主义部门,所以资本主义部门需要不断提高实际工资,以维持工人实际工资保持不变。第三种情况,技术进步或者资本家的投资可能会提高维持生计部门的生产率,从而提高实际工资。第四种情况,资本主义部门的工人可能会要求资本家提高工资,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水平,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劳资之间的博弈。
刘易斯说,这四种情况中最重要的是贸易条件的恶化。我们不能假设资本主义部门是完全自给自足的,否则就不用考虑部门间贸易了。假定维持生计部门由生产食品的农民组成,而资本主义部门生产其他的东西。随着资本主义部门的生产日益扩大,资本主义部门中对农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变大,但如果农业生产没有增加,那么用资本品来表示的农产品价格就要上升,资本主义部门的贸易条件就要恶化。
现实生活中,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总是同时进行的;在农业停滞的经济中,工业也往往很难发展。假设维持生计部门的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农产品的产量是不断增加的,由于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很小的(通常比1更小),农业生产率提高其实是有利于资本主义部门的。但是,资本主义部门对农产品的需求是日益增长的,所以农产品价格下降没有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快,资本主义部门贸易条件的恶化依然并非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资本家为了压低劳动者的工资,就要阻止农民从生产率的提供中得到好处。一种做法就是提高地租,并征收更多的税,日本的做法就是这样。这也展示了一个事实: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的是农业。假如资本主义部门不是自给自足的,那么就需要维持生计部门中农民生产出的粮食,但是,资本家又努力阻止农民从增长的生产率中获得好处。所以,一个由农民统治的国家可能是幸福而富裕的,但是不可能发生迅速的资本积累。
(五)开放经济问题
当一个国家当中的剩余劳动力消耗完了之后,劳动力的工资就要上升了。这种情况下,资本家还有两种方式可以进一步获得剩余劳动力:鼓励移民和输出资本。鼓励移民的进入通常会遭到工会的强烈反对,因为如果从国外输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一国的工资水平就要被拉低到廉价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资本输出受到的阻碍往往会小的多,对国内的劳动力而言,当下的影响仅仅是工资不会进一步上涨而已。决定资本家是否进行资本输出和很多因素有关,并不是某地存在过剩劳动力,资本就会输出到那,这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和输出地资本存量等。比如说,回报最大的投资通常是那些开发肥沃的土地、矿山、煤等等富饶而易得的自然资源的投资,所以大量的资本输出到美国和澳大利亚,而不是资源已经被大量开采的中国和印度。当然,资本输出也并非要等到国内没有过剩劳动力之后才会出现。如果将资本投资到国外是更加有利的,那么无论国内是不是存在剩余劳动力,资本家都有动力这么做。
资本输出的结果是国内工资的上涨被抑制了,国内的居民自然是不乐意的。不过,如果资本输出能够改善输出国的国际贸易条件,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居民。刘易斯在原文中还讨论了一些具体的贸易情况,读者可以进一步参考原文。
五、总结
遵从古典经济学传统,刘易斯考察了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落后国家的增长过程。
落后国家具有一个存在着无限劳动力供给的维持生计部门,剩余劳动的来源主要是:传统农业部门、临时工作者、仆人、妇女、人口增长等。维持生计部门的边际生产率很低,为零甚至负数。雇佣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是维持生活的工资。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随着资本的形成而不断扩大。而且,资本形成和技术进步的结果是,储蓄阶级即资本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越来越有利,因此资本积累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资本的形成不仅仅由去年获得的利润来创造,还可以由信贷来创造,但是会导致暂时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会自我消除的,物价会随着资本积累带来的产量上升而下降。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府债券和产业政策影响资本积累的过程。
资本主义部门不能无限制的扩大,会到达一个界限。此时,剩余劳动消失了,劳动变得稀缺,工资要上升。不过,资本家依然可以将资本输出到存在剩余劳动的国家,此时国内的工资不再上涨。但如果资本输出使得国际贸易收益有所改善,那么能够减少这种不利。